4月6日,中國茶文化研究院院長尹崇亮前往福州探望中國茶文化研究院總顧問、恩師張天福老人。尹院長代表研究院所有同仁祝老人健康,長壽。
茶界泰斗張天福簡介
張天福,現年108歲,茶學家、制茶和審評專家,中國茶文化研究院總顧問。長期從事茶葉教育、生產和科研工作,特別在培養茶葉專業人才、創制制茶機械,提高烏龍茶品質等方面有很大成績,對福建省茶葉的恢復和發展作出重要貢獻。晚年致力于審評技術的傳授和茶文化的倡導。
立志獻身茶業的張天福認為:除了自己認真學習科學知識、提高業務能力外,應該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培養自己的人才,走科教強業之路。為此,他自大學畢業被聘任為福建協和大學助教之時起便利用教科書備課的機會收集有關茶業資料,編寫茶樹栽培、茶葉制造等教材,并取得校方資助,轉道臺灣實地考察茶業。此外,他收集了大量資料,寫了《臺灣之茶葉》考察報告,并決心創辦福建第一所茶校和茶業改良場。1953年,他改進由 他早年設計的“九一八”揉茶機為“五三式”、“五四式”揉茶機,分別推廣適應于紅茶、綠茶區,又設計推廣了綠茶三鍋連續殺青機,大大減輕了制茶工藝中的揉茶和殺青勞動強度。同時,還總結了經驗、試驗、示范、推廣茶樹無性繁殖——茶樹短穗扦插法的經驗,大力推廣茶樹良種。1954年親自赴崇安蹲點,指導 創辦當時全國規模最大的機耕茶場——崇安茶場,為促進福建茶葉發展做出貢獻。
張天福在被選為福建省第一、第四屆政協委員、第五屆政協常委期間,為加快發展福建茶葉,先后在政協各次會議上寫了八次“興茶論證”的提案,得到有關部門和領導重視、采用。
人物思想
今年已108歲高齡的張天福,他的養身健體之道就是飲茶。他說“茶是萬病之藥”,一天也離不開它。他極力推崇我們的祖先創造的寶貴財富——中國茶文化,也高度評價福建茶葉從唐宋以來對發展中國茶文化所作的重要貢獻 。他說:隨著中華茶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在日本形成了“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新加坡形成了“和、愛、謙、靜”的新加坡茶藝;我國臺灣省也有“和、敬、恰、真”的臺灣茶藝。他認為,這些都不能完整的體現茶文化精神。他主張綜合中國茶圣——唐朝陸羽《茶經》所提的:“茶最益精行儉德之人”和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所提的“致清導和”、“韻高致靜”,提出以“儉、清、和、靜”為內涵的中國茶禮。他說:儉就是勤儉樸素,清就是清正廉明,和就是和衷共濟,靜就是寧靜致遠,這種精神就是中華民族從唐宋以來所提倡的高尚的人生觀和處世哲學。
張天福不但倡導中國茶禮,而且身體力行。他倡導、宣傳、組織、協辦以宣傳茶文化為主要內容的“茶人之家”、“茶藝館”、“茶苑”等等,為人們提供一個安靜祥和的空間,藝、以清香的茶葉、優雅的琴聲、高雅的茶藝表演,讓許許多多的茶人、茶友以及茶葉愛好者聚會在一起品茗敘舊,交流心得體會。
張天福精于茶道,更精于茶葉評審。他不計其數地被聘請擔任全國、全省各種優質茶、名優茶鑒評會主評。既為他施展特殊專長提供演示機會,又通過這種活動傳授技藝、培養年輕一代。他評茶精密細致,反復推敲,精益求精,一絲不茍,其準確率是驚人的,凡審評有爭議的,都由他一錘定音。有一次在安溪“茶王賽”的評審中,有兩號參賽的茶葉,色、香、味、形均無二致,他斷言這是統一號品種的茶葉,經過檢查落實:當事者為了希望多一次獲獎的機會而把它分做兩號參評。秘密揭開,舉座皆驚,人們交口稱贊他他的評審技藝的高超與無可爭辯的權威性。
時至今天,張天福仍然堅持養成的良好習慣,黎明即起,清茶一杯,晨練“國粹”,再聽一段新聞廣播或瀏覽報紙,接著進早膳,然后又邁著矯健的步伐投入新一天的各項茶事活動。